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 專題專欄 淮安市新型工業化發展專題 工作動態
2021年以來,淮安市持續深化項目攻堅,強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突出“快”字要訣和“鏈”式推進,以項目集聚帶動工業經濟成長壯大,工業投資連續35個月保持兩位數快速增長,今年1-8月,全市工業投資、規上工業增加值、工業開票銷售、工業用電量同比分別增長29.9%、10.2%、14.7%、29.3%,排名均列全省第一。
一、構建“三項機制”,保障項目順利落地實施。打造銜接緊密、運轉高效的項目招引落地服務體系,推動項目快速落地、順利實施。一是構建項目研判機制。圍繞破解重大項目質量把控、科學決策難題,組建產業專班、專家智庫,負責項目分析研判。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新能源項目由市級專班負責,對投資主體、市場前景、行業競爭格局、產品工藝先進性等進行嚴格把關,72小時以內出具報告。新供地項目同時簽訂《產業投資監管協議》,源頭把控項目質量,為其快速落地創造先決條件。2021年以來,市級研判產業項目465個,簽約落地率82.68%,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超八成。二是構建要素保障機制。圍繞破解土地資源、能耗指標、環境容量等制約,探索實施重大項目要素指標市級統籌制度,建立要素資源市級統籌儲備庫;推動用地指標“市級統籌、分級負責”改革,推行“標準地+雙信地+定制地”出讓模式,開展閑置低效用地盤活利用工作。2021年以來,累計整理利用各類存量土地11.44萬畝,編制形成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儲備方案41個,“項目等地”轉變成為“地等項目”。三是構建快速審批機制。著眼破除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梗阻”、程序繁雜問題,系統重構行政審批流程,切實簡化行政審批程序。在全國首創不見面“多評合一”集成服務平臺,對項目前期涉及的技術評估實行一次性集中評審;積極推進“并聯審+容缺辦”,拓展應用“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數字化聯合圖審”等改革成果,工程建設項目全流程審批用時持續優化,平均審批用時23.6個工作日,較省定100個工作日標準提速76.4%。
二、聚焦“三個突出”,推動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強化“做的要比說的好、服務要比需求早”和101%服務理念,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要素,推動項目建設“加碼提速”。一是突出高位推動。建立“月度通報、季度觀摩、半年總結、年度考評”項目督查考評機制,三級協同、綜合施策,環環相扣、協調推進。50億元以上項目由市主要領導幫辦,10億元以上項目由市分管領導幫辦,億元項目由縣區(園區)和部門“一把手”幫辦,推動項目快建設、快投產、快見效,堅定客商“安營扎寨”信心。二是突出問題導向。針對以往政策不落實、承諾不兌現、信息不對稱等現象,建立“黨政親商會”、市縣兩級重大產業項目會辦交辦、行政審批“不同意”事項報備等制度,開展“新官不理舊賬”專項整治,實行項目服務評價“一事肯定”“一事否定”,暢通全過程、全天候政企溝通渠道,消除項目建設卡點。三是突出協同服務。創新打造“經濟網格化服務”“財政集成獎補”“12345訴接速辦”“淮企小秘書”“警企服務微信群”“審計監管賦能”等服務平臺與機制,壓緊壓實部門責任,形成多方參與、開放共享、優勢互補的政策服務環境和產業生態體系。如,項目投產前,多部門組建服務專班,做到要素供給保障、人才招引服務、金融對接支持、產業配套協同“四個到位”。近三年,項目竣工轉列統率超過93%,較“十三五”末提高20個百分點。
三、注重“三類培育”,助力項目加速達產達效。優化竣工項目轉化服務,實現項目建設推進與骨干企業培育無縫銜接。一是育強龍頭企業“頂梁柱”。深入開展百億企業、上市企業培育,圍繞龍頭企業、重特大項目搭建平臺,支持企業加強上下游拓展延伸、產業鏈配套協作,垂直整合、協同創新,增資擴產、穩產擴銷。2021年以來,新增開票超百億企業4戶、超50億企業6戶;10個百億級項目已經部分投產,其中7個正在或計劃實施二期等后續項目。二是育壯科技創新“生力軍”。滾動開展專精特新、高新技術企業、科技“金種子”企業培育,分行業、分類別遴選高成長性企業,實行梯隊培育、重點扶持。深入摸排企業創新需求,幫助企業精準導入創新資源,推動更多創新成果落地轉化,助力全市高新產業產值過去一年提升4.7個百分點。2021年以來,分別培育國家級、省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8戶、247戶,為“十三五”末的7倍、5.9倍。三是育創數智融合“新標桿”。深入實施制造業“智改數轉網聯”三年行動計劃,建立服務資源池,整合優化企業巡診、金融服務、企業家導師制等各類政策和服務,組織開展考察研學、專題講座、主題沙龍和高端分享,為企業量身定制轉型方案,持續引導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市規上企業生產設備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64.3%,位列蘇北第一、全省第六。今年,培育新增省工業互聯網平臺15個,全省第二;新增省智能制造示范工廠、示范車間數量均創歷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