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一圖讀懂《淮安市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引領示范行動實施意見》政策解讀
為貫徹落實《江蘇省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引領示范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精神,聚焦現代設施農業“雙十雙百”示范工程,以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建設帶動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淮安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邁進,結合我市實際,制訂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錨定建設農業強市目標,以優化設施農業布局、適度擴大規模、升級改造老舊設施為重點,以爭創“雙十雙百”示范工程為抓手,強化科技、裝備等支撐保障,發揮政府引導作用,主要依靠市場力量,持續提升設施農業集約化、標準化、機械化、綠色化、數字化水平,著力構建現代設施農業發展新格局,引領淮安農業高質量發展,奮力在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
二、主要目標
到2025年,設施蔬菜產量占比達到55%、畜禽養殖規模化率達到85%、設施漁業產量占比達到62%,設施農業總產值超過290億元,現代設施農業發展優勢更加突出和穩固,成為全市農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志。到2030年,現代化設施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建立,建成全省乃至全國高水平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地區。
三、重點任務
(一)培育壯大現代設施種植業。重點建設“一圈兩帶兩區”,即環主城區都市農業圈、漣水縣設施果蔬產業帶、盱眙縣設施林果產業帶、食用菌和花卉產業示范區,大力發展辣椒、黃瓜、蘆筍、西甜瓜、食用菌及花卉等優勢產業。以老舊設施宜機化升級改造、設施種植標準化園區建設以及區域集約化育苗(秧)中心建設等為重點,以強化技術裝備升級和現代科技支撐、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和建立聯農帶農機制為關鍵,全面提升全市設施種植業水平。
(二)培育壯大現代設施畜牧業。穩定盱眙縣、淮陰區、漣水縣等生豬養殖重點縣區產能,推進規模養殖基地標準化生產改造和智能化、信息化設施提升。穩定盱眙縣、漣水縣、淮陰區、洪澤區等優質家禽集中區產能,以“公司+農戶”模式,堅持龍頭帶動,提升設施裝備水平。拓寬淮陰區、漣水縣奶牛、肉牛產能,持續推進淮陰衛崗乳業一二三產融合項目,帶動奶業生產水平提升。圍繞生豬屠宰標準化示范創建、家禽集中屠宰企業培育,推動屠宰加工機械裝備提升和畜禽產品冷鏈加工配送體系建設。
(三)培育壯大現代設施漁業。重點做強“三湖四河”沿線設施漁業優勢區,通過建設一批設施漁業重點項目,打造洪澤湖、高寶湖和白馬湖周邊綠色生態高效設施漁業示范區,提升改造里運河、蘇北灌溉總渠、淮河入江水道、黃河故道沿線等傳統漁業產業區。圍繞鞏固提升設施漁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力推進池塘標準化改造、發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推動智慧漁業建設,做強小龍蝦、螃蟹、優質淡水魚特色水產產業鏈。瞄準生態化、集約化、智能化、產業化發展方向,推動實現全市設施漁業產量占比和水產養殖機械化率名列全省前茅。
(四)培育健全現代倉儲冷鏈物流設施體系。聚焦設施農業優勢區,以鄉村振興“三級先導”區域、農業產業園區、區域性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等為載體,合理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提升技術裝備水平。支持盱眙縣、淮陰區等地開展冷鏈倉儲整縣推進工作,著力構建冷鏈物流設施網絡,為服務鄉村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增強市場穩定性、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有力支撐。運用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的優勢,緊緊抓住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創建的機遇,按照《江蘇省農機裝備智能化綠色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要求,引導現有糧食烘干中心開展清潔熱源替代和綠色節能烘干裝備技術更新,推動糧食產地烘干設施設備綠色化轉型升級。
四、示范工程
以爭創省級現代設施農業“雙十雙百”示范工程為契機,儲備、培育和推薦一批示范典型,全市每年重點儲備、培育科技創新成果2項、特色示范縣(區)2個、重點示范項目20個、生產經營主體20個;力爭在全省推廣科技創新成果1項以上、爭創特色示范縣(區)1個以上、重點示范項目10個以上、生產經營主體10個以上。
(一)實施設施農業重大技術創新計劃。積極開展適合地方氣候特點的設施農業種養技術攻關,加強設施農業裝備研發,開展設施環境調控技術研究,強化病蟲害防控、連作障礙防治等技術集成組裝,切實提高設施農業生產可控性。建立蔬菜、西甜瓜、葡萄、草莓、生豬、奶牛、蛋雞、肉雞、小龍蝦、螃蟹、鱔魚等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引進、培育2—3個設施農業科技創新團隊,培養1—2名設施農業高層次科研領軍人才,每年推廣1—2個適宜淮安、全省領先的專用新品種、新設備、新技術、新材料。
(二)打造特色設施農業發展載體平臺。以縣區傳統設施農業生產區為基礎,統籌謀劃發展種植、畜牧、漁業等行業設施農業重點縣(區)。開展金融及保險創新試點,給予設施農業針對性支持。培育、爭創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特色設施農業示范縣,激勵引導各地匯聚各方資源,進一步關注和發展現代設施農業。
(三)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擴大設施農業投入。縣區結合農業農村重大項目建設,種植、畜牧、漁業、冷鏈等各相關行業聯動,加大現代設施農業項目招引和建設。發揮項目支撐作用,持續強基擴能、提質引領,增強各類主體投資設施農業活力,擴大有效投資。每年儲備、培育重點項目20個以上,爭創省級重點項目10個以上。
(四)加大設施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力度。在培育和激發設施農業經營主體活力上下功夫,加快構建復合型現代設施農業經營體系。每年培育不少于20個生產技術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經營效益好的設施農業龍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向上爭創生產經營主體典型10個以上。示范帶動設施農業經營主體改進生產技術、開拓消費市場、提升經濟效益,打造發展現代設施農業的良好氛圍。
五、支持政策
緊緊圍繞省現代設施農業“三年千億”投資計劃,引導和鼓勵縣區統籌用好各級各類相關財政資金,積極撬動社會資本投入,到2025年,努力實現全社會投資超100億元目標。
(一)統籌財政資金投入。縣區要切實履行好涉農資金統籌整合的主體責任,進一步加大資金統籌整合力度。市、縣(區)農業農村部門要會同同級財政部門,加強涉農財政資金調度使用,相關資金向現代設施農業建設類項目傾斜,放大財政資金撬動作用。積極引導和鼓勵縣區通過直接補助、先建后補、以獎代補等多種方式,爭創省級現代設施農業“雙十雙百”示范工程。對符合條件的現代設施農業項目,認真宣傳和落實好包括省級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貸款貼息在內的各類財政貼息政策。支持縣區將符合條件的現代設施農業建設項目納入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申報范圍。
(二)強化金融創新支持。出臺《淮安市農業設施確權登記和抵押貸款管理辦法(試行)》,在全市試點開展農業設施確權登記頒證和抵押貸款,并逐步推開,積極拓展農業設施產權融資權能,拓展經營主體融資渠道。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創設現代設施農業專屬金融產品,規范開展農業設施抵押貸款,在貸款利率、期限和額度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強化政策工具運用,對相關符合條件的涉農經營主體給予再貸款再貼現等支持。
(三)提升保險保障水平。對符合條件的設施種植、設施畜牧、設施漁業及提供農產品倉儲保鮮和糧食烘干支撐服務的公共設施等,列入現代設施農業保險重點保障范圍。將現代設施農業保險工作納入政策性農業保險工作評價,縣區財政加強對農業設施保險保費的財政補貼投入,積極爭取省級農業保險獎補資金。鼓勵各農業保險經辦機構探索開展一攬子設施農業綜合險,設計開發更加適合現代設施農業的保險產品,持續提高農業保險保障水平。
(四)優化用地保障。嚴格按照《關于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支持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通知》(蘇自然資規發〔2020〕3號)等文件規定,落實好設施農業用地政策,推動各地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同步考慮設施農業用地需求和布局。市、縣(區)農業農村部門結合現代設施農業發展規劃,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摸清設施農業可利用地資源,具備條件的形成“一張圖”,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盤活利用存量設施農業用地。
六、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協調。將設施農業建設作為加快我市農業強市建設的重要抓手,建立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成員單位包括農業農村、發展改革、財政、資規、人行、金融監管等部門,負責統籌研究制定相關支持政策,加強跟蹤調度,定期督促指導,推動解決問題。縣區農業農村部門要完善工作機制,制訂實施方案,細化目標任務和具體措施,強化資源要素保障。要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現代設施農業建設有關部署,推進現代設施農業建設。
(二)強化項目建設。市農業農村局研究爭創省級“雙十雙百”示范工程年度目標,建立設施農業重大項目庫,加強跟蹤調度。會同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等部門加強指導,做好資金、用地等要素保障,支持現代設施農業建設。縣區要加強統籌謀劃,整合縣域內資源要素,用好市場化手段,帶動金融社會資本擴大投資,因地制宜,集中連片、整體開發,打捆打包實施設施農業重大項目,積極發揮規模效應。
(三)強化宣傳引導。各地各有關部門要積極總結典型模式、典型案例,通過各類展示展銷、招商推介等活動,推廣展示地方現代設施農業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加強互學互鑒,引領全市面上設施農業發展水平發展能力整體提升。要加大宣傳力度,運用網、屏、端等平臺,依托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利用舉辦論壇、交流研討等方式,宣傳設施農業建設模式和經驗成效,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助力設施農業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