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為更好統籌農業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盱眙縣依靠農業大縣和生態大縣雙重優勢,聚焦“農田退水、漁業尾水、畜禽糞污”三大重點,緊扣“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可增效、可感知可評價”原則,積極探索生態農業發展新路徑,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堅持系統治理,做好循環利用“水文章”。盱眙縣始終聚焦“水”這一核心要素,堅持系統性治理與循環利用相結合,全面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2024年,全縣新增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2個、綠色防控基地2個,建成糞肥消納基地5.5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較2023年分別減少0.6%、0.5%。針對水資源分布不均、丘陵高崗區域缺水較為嚴重等問題,加快建立節水灌溉體系,開展全過程減污、節水監測與研究。淮河沿湖大道片區農田面積近2萬畝,以往部分農田因距離水源較遠,一般需等待10天以上才能進行灌溉。現在,通過農田退水循環再利用,1天之內就能完成灌溉,且由于灌溉距離縮短,水源流失變少,年可節水11.5萬立方米,每畝還能節省電費15元,綜合效益顯著提升。
放大綜合效益,建好“吃干榨凈”價值鏈。盱眙縣堅持解放思想、積極探索原則,以點帶面,加速推進形成一批有效益、有前景的生態價值轉換新模式。所有生態試驗單元同步申報高級別農產品認證,以盱眙龍蝦為引領,全力打造特色農業品牌矩陣。全縣建成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水稻)標準化生產基地30萬畝、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65.4萬畝;擁有綠色(有機)食品認證企業46家、獲證產品101個,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超80%。積極搶占農業碳匯交易等新賽道,充分利用5個萬頭豬場畜禽糞污沼氣工程,年均減排二氧化碳8萬噸。積極尋求通過林地補劃指標推進林業碳匯指標交易,加快形成多元化碳匯產品的價值實現機制。按照“土地連片、產業升級、生態優美、效益提升”總體思路,整合農業土地資源,通過小田變大田等方式,充分挖掘閑置地、零星地潛力,實現空間收益最大化。發揮生態農業在美化農村形態、發展優質業態、提升鄉村神態等方面的綜合作用,打造一批融合示范點。2024年,全縣實現村集體增收約4000萬元,切實將生態空間轉化為發展空間、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勝勢。
凝聚工作合力,打好資源整合組合拳。盱眙縣堅持以全局性視野、系統性思維謀劃推進生態農業建設,全力推動生態農業高質量發展。將生態農業建設寫入縣委、縣政府工作報告,堅持以“嚴快緊實”的工作作風,推動各項工作落實。明確各鎮街部門責任分工,建立“1+4+N”工作機制,持續匯聚各方資源力量,優化資源配置,強化現場指導、壓茬推進。各鎮街“一把手”掛帥,因地制宜制定單元建設方案,形成上下聯動、緊密配合、齊抓共建的工作格局。充分發揮試驗單元示范引領和龍蝦產業集團牽頭帶動作用,科學用好市場化手段,持續提升吸引力和參與度,有效激發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經營主體的積極性。石馬山農業、葉湖農業、漢世偉等一批市場主體積極參與。堅持以改革思維、創新舉措,破解項目資金難題,通過科學統籌高標準農田建設、小流域治理、全域土地整治、生態修復工程等項目,充分整合各級涉農資金,動員市場主體加大投入,推動各類資源要素向生態農業集聚,實現資金同步使用、項目同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