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生活方式是預防、治療高血壓的重要途徑。運動是健康生活的重要部分,高血壓患者可以通過科學運動,使血壓降低5~7mmHg,同時提升體質,改善運動能力。部分血壓輕度升高的患者,可以通過運動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使血壓回歸正常水平。
作為非藥物干預高血壓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眾已經能夠理解和認識到運動輔助治療高血壓的作用,但在實際的生活中,如何科學運動,合理安排,正確執行,還存在疑惑和盲區,這篇文章就給大家梳理了科學運動降血壓的要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PART 01什么時機運動?
高血壓患者通過運動來控制和降低血壓是有前提條件的。一般來說高血壓前期水平(正常高值:收縮壓120~139mmHg和/或舒張壓80~89mmHg)或血壓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1期(收縮壓141~159mmHg和/或舒張壓91~99mmHg)人群,進行運動是相對安全和適宜的。最重要的還是在健康篩查,風險評估,醫學檢查,運動測試的前提下,再來實施運動鍛煉(或運動處方)計劃。
運動前應該測量血壓,安靜血壓超過160/100mmHg時不宜進行運動鍛煉。高血壓患者最好選擇下午或傍晚時段進行鍛煉,避開清晨至上午這一心血管事件高發時段。運動時監控血壓,應確保收縮壓≤220mmHg和/或舒張壓≤105mmHg。
PART 02什么運動合適?
能堅持,有樂趣,易實施的運動對于融入到日常的健康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在這樣的前提下,常見的有氧運動(使用大肌肉群,長時間、有節律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廣場舞、八段錦、太極拳、健身操、爬樓梯等都非常適合高血壓患者。
另外,使用器械、啞鈴、沙袋、彈力帶等進行抗阻練習,或完成推、拉、舉、壓、拽等功能動作,提高肌肉力量和耐力,可以作為有氧運動的補充內容,也對降低血壓有所幫助。
如果高血壓患者有并發癥存在,應該調整或限制運動方式。如:肌肉骨骼疾病:關節退行性疾病、風濕病;神經系統疾病:中風、重癥肌無力、肌萎縮;血管疾病:頸動脈疾病、心臟病、動脈瘤。
PART 03除了推薦的運動形式,下面這些運動是盡量避免的。
1. 不要做憋氣的運動或者鍛煉過程憋氣。類似仰臥起坐、引體向上、拔河等運動,以及完成大重量,難度高的動作,自身力量相對不足,容易出現憋氣用力的情況,這會造成血壓升高,導致心血管問題出現。還有對胸腔、腹腔有擠壓的運動形式也應避免。高血壓患者在進行力量練習時,應該時刻注意保持自然、順暢的呼吸。
2. 有爆發用力的運動項目,應避免參與,如沖刺跑,對抗格斗類運動等。
3. 避免長時間頭部朝下、位置較低或者體位頻繁轉換的動作。因為高血壓患者心血管調節功能較差,這些動作容易造成頭暈或跌倒等情況。
PART 04什么強度合理?
運動強度指的是單位時間內的運動量,它是體現高血壓患者運動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主要方面。控制好運動強度,可以確保運動過程安全,有效改善和降低血壓,減緩高血壓病的進展。
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應該結合個人身體實際和其它疾病、風險因素,在醫生診斷及專業人士建議下,選擇適宜的運動強度。進行有氧運動,一般控制在中等強度為宜,適當地提高運動強度,也會帶來更好的健康收益,但也伴隨風險。
運動強度為中等時有這些表現:①主觀感覺:運動中心跳加快、微微出汗,感覺有點累;②客觀狀態:運動中呼吸頻率加快、微喘、可與人交談但不能唱歌;③步行速度:每分鐘100~120步左右。④運動中心率控制在(次/分鐘)180減去年齡的上下,年齡偏大體質較差可控制在(次/分鐘)170減去年齡上下。⑤休息約10分鐘后,心率能夠恢復正常或接近,呼吸頻率也明顯降低、恢復。
PART 05時間、頻率要求是什么?
運動鍛煉是循序漸進、持之以恒的過程,運動帶來的健康收益也隨著運動的積累不斷增加。對于高血壓患者而言,在運動上更多的時間累計,會帶來更大程度的血壓改善。建議每周累積運動時間至少超過150分鐘,以獲得最大健康收益。對于同時患有其它疾病或活動受限的個體,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緩慢進展到建議水平。
有氧運動方面,建議每周運動5~7天,每次至少30分鐘(或多次累積);抗阻練習也應該根據自身情況,循序漸進,每周安排2~3天,進行8~10種不同動作的練習,每次練習應至少間隔1天。
PART 06哪些是關鍵要點?
1. 高血壓患者可在血壓得到控制的前提下進行運動。高血壓患者存在并發癥,運動形式需要調整或限制。
2. 對于大多數高血壓患者來說,規范藥物治療不可或缺,應謹遵醫囑,運動過程不要隨意地調藥或停藥。
3. 高血壓病人在血壓未得到有效控制或不穩定時,如出現了較嚴重的心、腦、腎并發癥;頭暈、頭痛、心律紊亂、胸悶、心絞痛,應禁止運動。
4. 運動產生的降壓效應不是永久的,具有可逆性。如果停止鍛煉,效果會在兩周內消失。患者需摒棄一勞永逸的想法,運動鍛煉要長期堅持,才能有滿意的降壓效果。
5. 高血壓與肥胖關系密切,保持適當的BMI,對于控制血壓有積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