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區活則縣域強,縣域強則市域興。作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支撐,開發園區如何進一步強活力、增動能?1月15日下午,“加快開發園區改革創新 激發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專題協商會召開,市政協委員們結合自身實際,談感受、獻良策,一句句激情洋溢的話語、一條條睿智中肯的建議,共同推動我市開發園區改革創新,為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政協智慧和力量。副市長張沖林,市政協副主席肖天奉、畢豐書出席會議。
深化制度改革是開發園區“動力之源”。“事業發展,關鍵靠人。”市政協委員徐承光認為,不能“干好干壞一個樣”,應該暢通交流渠道,打破身份壁壘,推進人員有進有出、崗位能上能下、薪酬可高可低,打破束縛開發園區高質量發展的瓶頸和框框。市政協委員陳照新建議,應加快并規范綜合執法權的改革,厘清職責邊界,實現審批與監管無縫銜接。市政協委員吳小松指出,要著力選優配強干部隊伍,著力提升干部綜合能力、完善考核評價體系、加大人事改革力度,全面激發園區干部活力。
強化要素保障是開發園區“立足之基”。“土地是發展最基本的資源,開發園區亟須轉變土地利用方式相對粗放的現狀。”市政協委員高山認為,要加大清理盤活力度,進行積極的市場引導,運用科學的管理模式,建立完善的政策體系,讓低效閑置土地資源“醒過來”“活起來”,以“盤活存量”實現“發展增量”。市政協委員馮海洋建議,將低效閑置土地治理從行政任務指標體系轉化為招商、企業服務體系,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改造廠房,提升容積率,向存量要空間、向質量要效益。
優化產業結構是開發園區“發展之鑰”。市政協委員許昌盛提出,要堅持以產業鏈招商為主線,以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為抓手,以招引技術服務性項目為基礎,擴大群組、補鏈強鏈、完善配套,聚力優勢產業集群,打造項目集聚磁場。市政協委員徐鐵建議,在制定開發區規劃時,可統籌考慮整個地區的資源稟賦、優勢產業等,根據地區的主體功能區定位、國土空間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等確定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
會上,市政協委員朱菊芳、單君、郭健等踴躍發言,從產業集聚、機構調整、要素整合等方面建言獻策、各抒己見。針對市政協委員們的建議,相關部門進行了回應,現場智慧碰撞、氣氛熱烈。張沖林在認真聽取發言后表示,市政協委員們的建議既策應了我市深化改革創新的戰略導向,又呼應了市委市政府加快縣域經濟突破、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的迫切要求,還卡在了開發園區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時點,“干貨”滿滿,恰逢其時,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政府部門將認真研究、消化吸收,將市政協委員們的“金點子”化作“金鑰匙”,奮力開辟淮安高質量發展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