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副秘書長、研究室主任 郝道君
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的重要講話,著眼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再次為江蘇發展指航定向,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根本遵循。當前,淮安正處于滾石上山的關鍵階段,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敢為人先,攀高比強、進位爭先,自信自強、勇于探索,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將更多不可能變成可能,努力在跨越趕超的新賽道上跑出淮安“加速度”。
充分發揮空間高效率利用優勢。淮安國土空間開發強度低于全省和蘇北平均水平,林業碳匯總量到2025年可達1600萬噸,淘汰落后產能及工業污染治理的歷史包袱相對較輕,國土空間優化、整合回旋余地大,在重大項目招引和綠色轉型發展中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近兩年來我市新引進的中天鋼簾線、臺華新材、巨石玻纖、天合光能等百億元項目,用地需求都在千畝級,充分體現了我們的后發優勢。目前,各縣區均儲備了500畝以上集中連片工業用地,將為承接優質項目騰挪出更多空間容量,也更加有利于我們以百億級項目為產業之錨,加快打造“7+3”產業集群,著力構建“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和“橫向一體化”的產業生態。
充分發揮產業高起點布局優勢。在新技術集中爆發的大背景下,產業研發和技術迭代速度加快。如我市新實施的捷泰新能源等項目,在行業內率先實現新一代N型電池大規模量產,是全球太陽能電池技術升級的引領者,產品性能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前,淮安正處于工業化快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期,主導產業培育不充分,這既是發展的短板,也蘊藏著巨大潛力。我們要立足高起點布局,以新理念、新視野謀劃產業發展,招引更多優質產業項目,不斷創造新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力,努力實現由“跟跑”向“領跑”跨越。
充分發揮要素高質量集聚優勢。淮安城市配套功能完善,構建了“公鐵水空”立體交通體系,正在聚焦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全面建設長三角北部現代化中心城市。要順應構建“雙循環”格局、區域資源融合共享和產業鏈加快重構等新趨勢,搶抓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等重大戰略機遇,努力在更大范圍內集聚和配置優質資源要素,主動融入長三角產業鏈、供應鏈、創新鏈、人才鏈和資金鏈,推動經濟總量擴張、結構優化、效益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