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淮安區在構建現代化行業治理體系的道路上不斷探索,創新推行了信用監管模式,通過完善信用信息歸集、實施分級分類監管、拓展信用應用場景等舉措,推動行業管理由“被動約束”向“主動引導”轉變,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強大的“誠信動能”。
該區依托省“一體化”公共信用信息平臺,建立“全鏈條”數據歸集機制,對行政許可、行政處罰等關鍵信息實行“應歸盡歸、動態更新”,累計歸集行業信用數據1.2萬余條,實現市場主體信用檔案全覆蓋。同時,創新推行“兩書同達”機制,在送達行政處罰決定書時同步發放信用修復告知書,明確修復條件、流程及時限。近年來,累計指導37家失信企業完成信用修復,幫助企業重塑發展信心。針對行業特點,制定差異化信用評價標準,對運輸企業、港口經營企業實施年度動態評級。2024年信用評價結果顯示,該區2A級優質企業達59家,A級企業1782家,形成“金字塔”型信用梯隊,為精準監管和服務提供科學依據。
該區以信用評價結果為導向,建立“差異化管理+動態化調整”監管模式。對信用等級較高的2A級企業,實行“無事不擾”,年度檢查頻次降低50%;對信用風險較高的企業,加大“雙隨機”抽查比和跨領域專項治理,2024年累計發起聯合檢查12次,整改問題隱患68項。此外,該區探索“信用預警+柔性執法”機制,對輕微失信行為實行“首次不罰、整改免罰”,2024年通過約談警示、限期整改等方式處置問題企業23家,既維護了市場秩序,又降低了企業負擔。
該區在行政審批、招標投標、資金扶持等領域推出“信易+”系列應用,對誠信企業開辟“綠色通道”。2024年以來,湯始建華建材等10家誠信企業通過“信易批”服務快速完成審批,平均辦理時限壓縮70%;在工程招投標環節,對20余家投標單位開展信用審查,3家存在嚴重失信記錄的企業被限制參與資格。將信用評價結果與政策扶持、評優評先掛鉤,優先推薦誠信企業申報省市示范項目,累計為3家優質企業爭取扶持資金超200萬元,樹立了“以信促治、以信興業”的鮮明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