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新聞資訊 專題專欄 淮安市“無廢城市”建設專題 工作簡報
一、重要事項
1、3月3日,市政府分管領導牽頭召開了全市垃圾分類工作推進會,下達了全年目標任務,制定了任務清單和時間表。
2、3月17日,生態環境部印發《2023年度“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計劃》,江蘇省承擔“無廢運河”“無廢園區”建設探索創新任務。
3、3月21日,省財政廳發布《關于支持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 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聚焦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大氣污染治理、“無廢城市”建設、綠色低碳轉型、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建設等綠色產業項目提供金融支持和政策保障。
4、市城管局“裝修垃圾清運通”小程序上線,在全省率先實行網上預約清運模式。
5、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批準發布由我市江蘇森茂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主導制定的GB/T 41961-2022 《廢礦物油類潤滑油處理處置方法》國家標準,該標準將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
二、工作進展
1、淮安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揮部辦公室會同淮安市郵政管理局制定了《淮安市郵政快遞業“十四五”時期“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
2、市發改委會同江蘇省工程咨詢中心研究編制《淮安市碳排放達峰路徑思路研究》,起草淮安市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實施意見、淮安市碳達峰實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提出全市碳達峰分步驟的時間表、路線圖。
3、市教育局“無廢城市”工作專班赴有關縣區開展學校實驗室?;钒踩芾砉ぷ髡{研檢查。
4、市工信局召開全市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會議要求深入實施綠色創建行動,助推“無廢城市”建設。
5、市住建局召開“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會,印發《關于成立市住建局“無廢城市”建設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明確“無廢城市”建設目標任務的通知》。
6、市機關事務管理局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全市公共機構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示范工作的通知》,將示范工作納入地區城鄉生活垃圾分類和治理,以及“無廢城市”建設行動。
7、淮安銀保監分局積極推進差別化綠色信貸政策。指導轄內銀行機構建立健全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體系,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和流程管理。
8、盱眙縣領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盱眙縣畜禽廢棄物資源化綜合利用項目”成功立項并開工建設。
9、經開區、文旅區已完成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目前正準備專家評審;金湖縣初步完成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
三、主要問題
1、協調機制需進一步完善。全市“無廢城市”建設指揮部成員單位涵蓋42個單位,目前協調機制比較暢通的有,市檢察院、發改委、工信局、住建局、城管局、自然資源局、生態環境局、商務局、教育局、科技局、郵政局、稅務局、銀保監分局、大運河辦,以及經開區、清江浦區、淮安區、金湖縣、盱眙縣、漣水縣、文旅區、工業園區。其他單位需進一步完善協調機制,確保指令暢通,確保形成全市“無廢城市”建設合力。
2、思想認識需進一步提升。開展“無廢城市”建設是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但仍有少數單位思想認識有偏差。淮陰區、洪澤區需進一步強化對“無廢城市”建設的組織領導,加速推進“無廢城市”建設,按時完成各類調度信息報送。清江浦區、淮安區、工業園區要加速構建組織領導體系;工業園區、漣水縣、淮安區實施方案預定完成時限較遲。
3、特色方案編制需進一步加速。根據“無廢城市”建設配套方案要求,各相關部門、各行業企業在實施方案的指導下,編制“無廢城市”特色亮點專項方案。目前來看,除市交通局、市郵政局完成特色亮點方案編制外,其他單位均未完成,尤其是“今世緣循環發展模式”、“小龍蝦生態產業模式”、“污泥精細化管理模式”及“無廢園區”進展遲緩。
四、下階段重點
一是持續推進協調機制建立。相關縣區或部門要進一步提升思想認識,參照市級模式完善組織領導體系,確保全市“無廢城市”建設有力推進。對3月底之前仍未完成的,將進行通報批評。
二是強化重點工程項目推進。各地各相關部門要加速推進37項重點項目進展,要制定“一項目一檔案”,明確時間節點、明確責任人,確保項目有力有序推進。相關部門要積極謀劃生活垃圾焚燒灰飛和廢鹽等危險廢物綜合利用項目,進一步提升危廢綜合利用率。
三是積極開展“無廢”宣傳。市政府網站開設“無廢城市”建設專題,各地各部門要及時將好的做法、典型經驗及時總結上報,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同時,積極開展“無廢園區、無廢(企業)工廠、無廢景區、無廢社區、無廢校園、無廢商場、無廢家庭”等八大“無廢城市細胞”創建活動。
五、典型事例
市交通局結合大運河“百里畫廊”建設,深入推進京杭運河淮安段綠色現代航運綜合整治工程,積極打造“無廢航運”示范模式。開展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接收轉運處置能力綜合評估,推動提高港口碼頭船舶污染物“應收盡收”能力。實施港口岸電標準化三年建設計劃,督促和鼓勵船舶停靠期間優先優惠使用岸電。強化船舶尾氣治理,促進船舶發動機使用合規和尾氣排放達標。推廣應用船舶水污染物聯合監管與服務信息系統,提升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含油污水的轉運和處置率。目前,已清理非營運船舶、砂石堆場200余處,關停碼頭9座,搬遷、改造企業17家,增設港口碼頭粉塵在線監測設備、船舶污染物接收裝置和防塵設施40余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