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淮陰區錨定決戰決勝“十四五”規劃收官和“全國百強區、全國百強高新區”創建目標,扎實落實各項部署要求和重點任務,以更多實實在在的高質量發展增量為全省“挑大梁”多作貢獻。
聚焦產創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培育新質生產力
抓實科技創新這一“牛鼻子”。深入實施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行動,借力東南大學、山東大學等高校資源,探索“飛地創造、本地制造”等柔性創新模式,構建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瞪羚”企業、“獨角獸”企業培育矩陣。開發運用“淮創積分貸”等金融政策,推動“蘇科貸”“淮科貸”以及區“創新13條”落地見效,更好助力科技資源集聚成勢。
抓實產業壯大這一“硬支撐”。著眼守牢實體經濟這個根基,扎實開展“3+X”產業建鏈補鏈強鏈延鏈行動,用足用好“智改數轉網聯”“千企技改”等行動,支持中天新材料建設全球首家金屬材料深加工“燈塔工廠”,推動綠色食品、新型裝備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依托榮芯半導體、林洋新能源等項目,展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全產業鏈布局,前瞻性做好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導體、低空經濟等未來產業培育,打造省級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
抓實平臺載體這一“著力點”。發揮淮安高新區國家級平臺優勢,引導鏈上企業與省生產力促進中心等科研院所深化產學研協作,高效運行東南大學國家技術轉移淮安分中心、南京工業大學技術轉移中心,提升江淮科技園、寧淮電子產業園等創新平臺孵化能力,積極運用“人才飛地”等招才引智新模式,健全跨領域、齊協作的創新生態,讓更多科創成果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生產力。
聚焦深化改革開放,更深層次激發內生動力
系統集成提升改革實效。以淮安高新區人事薪酬制度改革為牽引,按照“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多能少”原則,健全完善雙向交流、末位淘汰等機制,更好增強隊伍活力、產業發展動力,協同推進低效用地、國資國企等重點領域改革,著力破除制約高質量發展的堵點卡點。
突出重點優化營商環境。堅持以“用戶思維”建設營商環境,全面實行重大項目“三極”“四即”審批服務,健全政企常態化溝通交流、惠企政策“精準滴灌”、民營企業訴求全程響應和閉環解決等制度機制,以“全省一流、全市領先”的營商環境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壯大。
內聯外拓推進雙向融合。策應全市東部地區陸海聯動大通道建設,加快鹽河“三改二”等工程規劃推進,利用東港海關監管區、中韓(淮安)會客廳、跨境電商產業園等資源平臺,深度融入國內國外雙循環,吸引更多資金、項目、人才在淮陰高效集聚。
聚焦實現共同富裕,用心用情辦好民生實事
在穩就業、促增收上下實功。緊扣就業這個最基本的民生,堅持以鄉村產業發展促進強村富民,深入開展“春風行動”“即時快招”等服務,深化城鄉精神文明建設,持續開展“四季村晚”廣場文化周等文化惠民活動,讓人民群眾口袋和精神雙富足。
在優供給、強保障上出實招。堅持以縣中振興為引領,積極探索“2+4”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完善緊密型集團化辦學模式,持續推進“三名”工程,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同步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高水平運行區域醫共體,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工作“五項機制”,建設“兩層三級”未成年人保護網絡,讓優質公共服務更加可觀可感可及。
在防風險、保安全上求實效。樹牢總體國家安全觀,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切實抓好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和信訪突出問題攻堅化解工作,精準防范地方政府債務、房地產、金融等重點領域風險,努力以“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把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