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深入挖掘大運河淮安段特色文化資源,串聯起沿岸無數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聚力打造“運河之都·百里畫廊”城市形象品牌,讓古老運河講述新時代故事。
打造品牌活動。成功舉辦淮安首個全程馬拉松公開賽、淮安市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連續兩年主辦全國A級賽事——中國·淮安大運河鐵人三項賽,吸引全國各地近千人參賽;成功舉辦五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運河沿線8省30市100余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展演;舉辦“運河之都 非遺之美”攝影作品展、第二屆運河文化教育聯盟年會等多項運河主題活動,提升淮安運河知名度和美譽度。
推進文化傳承。成立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會,加強對淮安運河文化的研究和利用。開發以大運河文化為特色的素質教育校本課程,增進學生對大運河文化的實踐、探究和體驗。提升淮海戲、十番鑼鼓、金湖秧歌等國家或省級非遺項目影響力,助推淮海琴書、漁鼓舞、博里農民畫等由分散走向聚合、從田間進入城市。先后開展兩屆著名作家“運河之都淮安行”采風活動,推出一批宣傳淮安運河文化的精品力作。
強化遺產保護。廣泛宣傳《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收集大運河遺產保護標識和界樁資料、非遺項目名錄以及運河影像資料。實施大運河監測平臺提升工程,實現市級以上文保單位全覆蓋,確保對重點不可移動文物與重要地下文物埋藏區等實施數字化監控。調研淮安大運河文化遺產和非遺項目、部分歷史文化風貌區,深入古末口、五河口、洪澤湖大堤、周橋大塘等遺產點走訪調研,完成高質量調研報告,為遺產保護提供決策參考。
深化文旅融合。挖掘整理淮揚菜文化等運河文化衍生的非遺項目,豐富文化和旅游發展業態、拓展文旅融合空間。依托運河資源,推出特色村鎮游、運河水上樞紐游、運河區域名人故里游等一批精品運河旅游線路。繁榮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市場,里運河文化長廊清江浦景區、御碼頭運河文化旅游中心入選江蘇省第二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