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工信廳公示了第七批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通過審核名單,位于盱眙縣的江蘇天一超細金屬粉末有限公司榜上有名,實現全市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零的突破。這是淮安先進制造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也是工業強市乘勢而上的一瞥。
產業是發展的第一支撐,產業高度決定了城市高度。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推動高質量發展,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近年來,淮安現代產業發展可謂高歌猛進?!笆奈濉币詠?,淮安舉全市之力打造綠色食品、新一代信息技術、新型裝備制造、新材料四大主導產業,以規?;?、集群化、高端化、綠色化為引領,加快構建“333”現代產業體系,工業強市戰略不斷鞏固,為加快打造長三角先進制造業融合發展集聚區提供有力產業支撐。
優結構——鏈式集群構筑產業“四梁八柱”
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集群發展,是淮安產業發展的重要模式。以新舊動能轉換為牽引,淮安把重特大項目攻堅作為關鍵舉措,著力抓招商、培企業、延鏈條、建平臺,進一步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提升產業競爭力,加快構建以四大千億級主導產業為主體的現代產業體系,聚力打造集成電路、應用電子、高端裝備制造等10個重點制造業集群,通過推動工業總量擴張、結構優化、效益提升、融合賦能、綠色集約,全方位提升主導產業發展能級,構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四梁八柱”。
與此同時,淮安注重政策加力,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增添強勁動能。我市創新財政集成獎補模式和免申即補方式,打破部門壁壘,整合設立2.43億元工業強市發展專項引導資金,將獎補扶持政策資源精準聚焦制造業;制定出臺制造業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制定推進方案、組建工作專班,舉辦宣貫培訓活動,為800家企業免費開展輔導診斷,滾動實施“智改數轉”技改項目500個,啟動市級首批“智改數轉”標桿企業評選認定。今年以來,新培育省級智能工廠、省級工業互聯網標桿工廠各4家;14家企業通過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評定;新增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5家、省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10家;新創成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家。
強動能——優良生態提升經濟韌性
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作為專精特新企業中的“排頭兵”,創新能力突出,掌握行業核心技術,是解決“卡脖子”問題、填補國內空白的核心力量。今年8月,工信部公布了第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名單,江蘇麒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位列其中。
江蘇麒祥高新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以自主創新為主、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制,搭建了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企業技術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平臺,充分運用企業和高校的科研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近兩年,研發費用占營業收入的4.5%,為專業技術創新提供保障。正是企業持續優化科研創新體系,不斷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才能成功開發綠色輪胎用合成樹脂,有效平衡輪胎滾動阻力和抗濕滑性能間的矛盾,解決全球橡膠輪胎行業“卡脖子”難題。
這些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已成為淮安高質量發展的先鋒隊,先進制造業強鏈補鏈、解決“卡脖子”問題的重要力量,助推淮安加快實現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
在去年招商引資“整體起勢”,中天鋼鐵、臺華新材料等成功落地,實現百億級、200億級制造業項目招引歷史性突破的基礎上,今年,淮安重特大項目招引“突破成勢”成效顯著。1至9月,全市新簽約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98個,協議引資額2693.55億元,其中四大千億級主導產業項目298個,占比超六成。
既有參天大樹,又有灌木叢生,淮安正在形成優良的創新生態和產業生態。如今,在淮安,以國家創新型城市創建為主線,產業鏈與創新鏈融合互動,產業動能不斷增強,工業經濟韌性持續提升。今年新獲批國家火炬特色基地1個、國家級眾創空間1個、省級企業院士工作站1個、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0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省級星創天地1個,在全國科技創新百強城市排行榜中位列第70。
增活力——貼心服務厚植發展沃土
日前,總投資60億元的天合光能項目落戶淮安經開區。該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建設僅用時32天,刷新了項目招引和建設的“淮安速度”,也彰顯了淮安在打造營商環境金字招牌上的“硬核實力”。
今年1至9月份,淮安新開工、新竣工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分別為223個、137個,同比分別增加86個、36個。目前,全市共有新竣工及在建50億元項目10個,8個工業項目入選省重大項目,較上年度增加5個。
淮安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對標一流營商環境標準,健全體制機制、再造審批流程、優化服務保障,打造國企敢干、民企敢闖、外企敢投的營商環境。堅持提速提效,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在重大工程建設領域全面推行并聯審、容缺辦,實現重大項目“五證聯發”“拿地即開工”常態化,進一步跑出淮安項目建設“加速度”。堅持便民惠企,推進商事制度改革、“一件事”改革、財政獎補集成服務改革等改革事項,推行涉企經營許可證照聯辦、一件事一次辦、更多優惠政策免申直補等,讓市民和企業更有獲得感。優化產業發展生態,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培育一批高知識含量、高技術密集度、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企業,拓展產業增長空間和增值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