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示范鎮創建工作開展以來,岔河鎮緊緊圍繞以“打造三個載體平臺、發揮三大主體作用、形成三大特色亮點”為抓手,以推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農民增收為目標,推進產業強鎮項目建設,項目建設內容涵蓋有機綠色化稻米基地建設與認證、農業生產經營服務體系建設、現代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培育及倉儲、稻米品牌創建與營銷、稻米文化體驗、休閑、旅游及康養五大類,11個子項目。除中央財政資金1000萬元外,地方財政投入2693.52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2億元,完成目標任務,取得了較好經濟和社會效益。
一、打造三個載體平臺
一是打造基地載體。以東陳、其虎、唐圩、岔河、濱河、幸福等村為重點,打造5萬畝有機綠色化稻米產業核心區。(1)建立有機稻米種植示范區。在核心區東陳村新建有機稻米種植示范基地2000畝,由南農大郭堅華教授團隊提供種植及生物防治技術,對水稻生長全程使用生物制劑,進行病蟲害防治。投入23萬元安裝監控,對有機稻米生產全過程進行監控,并與鎮村相關人員手機連接,隨時監看基地生產情況,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示范區。(2)建立綠色稻蝦、稻鴨生態循環綜合種養示范區。在岔河村、東陳、濱河、桃園新建稻蝦、稻鴨共生種養示范基地8000畝,打造種養結合、生態循環、環境優美的田園生態系統和綠色稻米綜合種養示范區。(3)建立水稻文化創意示范區。在東陳村李莊組,用不同顏色、品種的水稻栽種成“天安門”圖案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及1949—2019的字樣,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將該區建設成獨具特色的水稻文化創意示范區與旅游基地。(4)建立土壤改良示范區。在東陳、其虎、岔河、張馬村推廣綠稻輪作休耕,休耕面積2000畝,補貼資金60萬元,改良土壤,提升耕地質量。(5)建立綠色優質稻米基地。以“綠色發展,生態優先”要求,建立綠色優質水稻基地13.26萬畝,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申報了國家岔河大米地理標志。(6)建立“岔河大米”種植生產技術標準。以淮安岔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牽頭,岔河稻米產業聯盟會員為紐帶,制定了“岔河大米”種植生產技術標準,為全鎮稻米種植生產提供了技術支撐,為保障“岔河大米”品質奠定基礎。
二是打造園區載體。(1)聚力打造稻米產業園。以“產業強鎮”為契機,3年內將稻米產業園打造成為以稻米精深加工、副產品綜合利用和糧食物流為主導,及糧食儲備、倉儲、農業展示、農業綜合服務、農業科研、體驗觀光與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的綜合性產業園區。(2)完善基礎建設。岔河鎮先后投資4500萬元,對園區內道路、涵管、電力等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完善功能配套,同時建設標準化廠房6棟18000平方米,為項目落地培優環境。(3)加大項目招引力度。新引進淮安森浩綠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淮安豐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淮安岔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3家稻米加工、倉儲企業落戶稻米產業園,總投資額達1億,這些企業的入駐,給岔河稻米產業注入活力。
三是打造活動載體。(1)媒體宣傳。將文化元素融入產業強鎮建設,與多家新聞媒體深度合作,提前謀劃稻米文化節、插秧節、收割節等一系列活動。舉辦了洪澤·岔河稻米文化節暨四、五、六屆“禾采”插秧文化節,活動有插秧比賽,摸魚比賽,水田田徑比賽,拔河比賽和精彩的文藝表演等。與省廣電合作,推出“荔粒香”大米,線上和線下銷售,進一步唱響岔河大米品牌。(2)展銷評比。多渠道地參加省內外稻米博覽會、展覽會、推介會、評比會,“禾采”牌有機米“岔東”牌大米屢獲中國優質稻米展覽交易會金獎和優質產品獎“江蘇好大米”特等獎和金獎,“禾采”牌大米被授予江蘇省著名商標。(3)建立岔河大米直營店。在南京、淮安開設3家岔河大米銷售直營店,進一步提高岔河大米知譽度。
二、發揮三大主體作用
一是強化新型經營主體示范帶動作用。圍繞稻米生產全程機械化要求,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承擔全產業鏈開發創新示范帶動作用。(1)推進產業鏈多元主體參與。以柴米河、浩揚育秧基地為龍頭的5個專業化育秧基地,年育秧500萬盤左右;以德富機插秧合作社、雨潤農機合作社為龍頭15個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可機插秧面積10萬畝;以潤淮農機專業合作社為龍頭的13個稻麥烘干中心,年烘干能力10萬噸;以順利、富民為龍頭的11個家庭農場、合作社為全鎮近12萬畝農田,提供機械化植保服務,實現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2)引進推廣新型機械。鼓勵和支持家庭農場、合作社引進新型智能農業機械,支持購買智能無人植保機,全鎮引進智能無人植保機30臺,無人植保機的示范應用,為農民省工、節本、增效、減負。(3)建立新型社會化服務組織集聚中心。利用稻米產業園現有廠房,引導支持同類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向集群靠攏集中,抱團發展,集聚創業,按照“四統一”要求,集中建立了多功能于一體的公共服務綜合體,建立“岔河耘”農業信息平臺,著力打造新型服務主體與服務農戶無縫對接,解決一家一戶和家庭農場、合作社,想辦辦不了、想干干不了的事情,為農業現代化注入新業態。
二是強化政府主體規劃引領作用。(1)建立產學研科研基地。與省農科院、南農大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產業實驗室和實驗基地,引進新品種,示范新技術,探索“企業+合作組織+科研院所+基地+農戶”的推廣新路,構建聯結緊密,利益共享穩定的同盟。(2)組建稻米聯盟。鎮級層面成立岔河稻米產業聯盟,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并以實施品牌戰略為抓手,依托品質輻射為支撐,搭建了岔河大米營銷公共服務平臺,聯合推動“岔河大米”區域公用品牌打造。(3)建立農展館。突出瞄準水稻元素,以農耕文化為特色,融入民俗體驗、種子資源、科普教育等功能,在稻米產業園建設稻米文化展覽館,培育以“稻米文化”為主題的種植、加工、休閑體驗與旅游消費一條龍的完善產業鏈條,努力將展覽館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水稻文化交流創意區與旅游基地。
三是強化公司主體市場推動作用。加強國瑞、岔東、豐盈、森浩等規模較大、實力較強的稻米加工龍頭企業培植,以研發、生產、加工、銷售為一體,以基地規模化、商標品牌化、產品多元化、產業特色化、銷售市場化為抓手,形成“龍頭企業+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經營模式,引領稻米產業發展。
三、取得成效
一是撬動社會資本。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與撬動作用,吸引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及社會資本參與產業項目建設,參與稻米文化、旅游、康養等休閑農業領域投入,拓寬農業的功能和空間,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截至目前撬動社會資金1.2億元,推動了產業項目建設。
二是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推進“農業+”發展,大力引進和建設稻米深度加工項目,實施農旅融合項目,通過“稻米種植+觀光+體驗+加工+品鑒+營銷”的全產業鏈開發,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三是實現產業富民。農民在產業強鎮項目中就業創業,增加收入,新增就業600多人,其中固定工200多人,季節工2000多人,人均增收2萬多元;其次,訂單農業使稻米龍頭企業與農戶形成平等互利的穩定的購銷關系,稻谷的收購價高于國家保護價每斤0.05—0.10元,每畝增加收入110元左右,保證農戶收益增加;第三農戶土地流轉收入增加,由原來每畝900元—1000元,增加到1150元—1200元,每畝增加收入2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