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要搶抓“一區兩帶”重大戰略機遇期,聚力做好后“秋晚”時代文旅融合文章,著力構建高質量發展的資源體系、產品體系和服務體系,打造具有生態文旅、水城魅力的旅游目的地城市。
突出城市標識塑造。圍繞“生態文旅水城”目標定位,進一步挖掘和開發優質文旅資源,著力點放到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的傳承、保護、利用及其衍生的水工文化研究上來,重點圍繞周恩來故里、里運河文化長廊、西游記文旅區、白馬湖旅游度假區、華強方特等拳頭性文旅項目,培育發展動能。
充分發揮場館作用。主城區的各類場館要以創建國家A級旅游景點為目標,采取信息化、智能化多種手段,提升場館的趣味性和體驗性。采取多元化運營方式,切實讓文物“活起來”,讓文字“動起來”。
健全服務保障體系。加快推進高鐵站一級旅游集散中心建設,開通市域內旅游公交專線、縣區間旅游直通車,布局落地自駕體系,同步建設旅游商品展銷中心、智慧旅游信息化平臺和數據監測分析中心,強化旅游集散和信息服務能力。
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完善我市全域旅游發展政策體系,制定出臺激發淮安文旅消費潛力的具體實施辦法,完善對旅游新業態的獎勵措施等,著力打造具有淮安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城市。